要说起这琉璃,其实华夏自古便有关于琉璃以及烧制琉璃的技术。
如果非要追溯琉璃制造历史,那么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因为从炼制要求上讲,当时风炉的温度可达一千二百度,而古琉璃的烧制温度约一千多度,所以单纯炼制,要求是能够满足的。
而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其实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废产品中获得的,然后再经过加工提炼,制成琉璃。
在战国时代西元前出土的文物,经常会发现琉璃制品。
到了汉代时期,琉璃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大月氏商人,传入华夏制造琉璃的技术。
所以华夏从西周时期便有琉璃,而在之前琉璃是被视作为无价之宝,但华夏西周时期之后降级成了有价珍宝。
那么问题来了,只不过是玻璃,为什么会有人把它当成珍宝了。
那是因为相关琉璃的冶炼技术,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手中,密不外传。
一直到了唐朝时期,由于西域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中有着琉璃制造技术方面的文献,受其影响。
当时唐朝的琉璃烧制技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现了吹制琉璃的技术。
而如今的大明朝洪武十年,朱元璋所代表的皇室更掌握了非常成熟的琉璃冶炼技术。
所以这次朱元璋调派过来的匠人中,就有世世代代烧制琉璃的匠人。
而洪武十年这个时期的琉璃价格,其实已经算不上什么奢侈品了。
如果真打算买的话,在这个年代数十两银子左右就能够买上一块巴掌大小左右的五色琉璃瓦。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玻璃虽然是古代琉璃不断发展之后的大成作品,但实际上古代的琉璃和现代的玻璃不是同一种东西。
一是外观不同。
古代琉璃色泽不透明,并且色泽斑斓。
当然,有种解释是杂色比较多,只能说是琉璃制品,却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玻璃。
二是炼制原材料以及成本。
古代琉璃炼制需要的材料,低级一点的是由黄丹、落石和铜末制造而成。高级一点的是直接以水晶母料作为原料进行烧制而成。
但无论是低级的炼制方式还是高级的炼制方式,都可以说是成本不菲,因为古代的铜是可以当钱用的。
而水晶母料同样也是颇为值钱的原材料,至少比铜还要贵得多。
再加上炼制时的损坏,以及瑕疵品等等因素,导致即便琉璃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琉璃制品依旧还能卖出数十两、上百两银钱。
因为炼制成本较高。
至于现代玻璃,在外观上真正意义上能够做到先毫必现的透明度,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控制颜色,让其做到没有丝毫杂色,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之前秦宇在那个小型拍卖会上拿出来那些充当银钱使用的琉璃珍品,之所以能够价值二十万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宇当时拿出来的那些琉璃制品非常的透明,拿在手心都能看见掌纹。
这种极致透明的琉璃,在如今这个朝代被称之为珍品。
因为这种程度透明的琉璃,在这个时代的炼制中极其难以出现。
上百万件琉璃烧制品中,才有可能出现那么一丝丝凭运气烧制出来的极品琉璃。
而秦宇是现代人,自带外挂,所以烧制这个朝代的极品琉璃,也不是多么困难。
“你们都记住我刚才的话了吗?记下来按照我刚才说的,将原材料依次投进熔炉中,听明白了吗?”
秦宇看着面前站成两排的琉璃匠人,一脸认真的吩咐。
众人立即点头称是,表示自己明白。
随即在秦宇的指挥下,这些琉璃匠人将粉碎的河沙、含有纯碱成分的石灰石、白云石、芒硝、萤石等等一系列混合原材料全部倒进熔炉里。
随着时间推移,在秦宇的不断指点下,先前倒进熔炉的原材料很快便在炉子内形成了澄澈透明的玻璃液。
看到这一幕,秦宇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炼制到这一步,对秦宇而言,极品琉璃的烧制已经算是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吹制各种琉璃的形状了。
这方面朱元璋派来的匠人,吹制琉璃的技术比秦宇要高明的太多。
而看到澄澈透明的玻璃液出现的那一刻,守在熔炉两旁的琉璃匠人们无不瞪大的双眼,满脸的难以置信。
他们世世代代都负责炼制琉璃,对于琉璃炼制过程可以说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了。
但他们祖上世代炼制琉璃,不知练制出了多少琉璃,但截至目前从来没有见过如眼下这般澄澈透明的玻璃液。
若不是亲人所见,任谁说起此事,现场这些匠人绝对不会相信是真的。
因为这完全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却硬生生的出现了!
而且一次就炼制出了这种澄澈透明之极的玻璃液!
这是怎么弄的?!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不用惊讶,怎么做到的,我刚才不是已经说了。”秦宇似乎看出将人们心中所想,淡淡一笑。
“大家别分了神。记住我刚才放入原材料的顺序和过程,只要中间环节不出差错,就能炼制出极品琉璃。”
秦宇说完,话锋一转,“接下来就是吹制琉璃形状了,你们按照我之前画的琉璃图案去吹制。”
“别害怕弄出残次品,这种极品琉璃的原液,我随时都能够炼制出来。”
“今日完工,每人各赏银钱一百两!”
话落,秦宇小手一挥,拂袖离去。
众将人无不感激涕零,跪拜相送。
“大人真乃神人也,神豪也!”
跟随保护秦宇的五个锦衣卫千户,面面相觑一眼,最终拿出银钱赏赐给这些匠人,然后追上秦宇的步伐。
五人中领头的锦衣卫千户名叫裴元奎,追上秦宇后,率先询问。
“秦学士为何要重赏那些匠人们?”
“据在下观察,秦学士所做之事急缺银钱,如此重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