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29章 编撰,可不是胡编
    翰林院。

    李东阳下笔如飞,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铺满整个书案,错落有致,看起来赏心悦目。

    突然察觉光线变暗,李东阳疑惑地抬起头,待看清来人,忙放下笔,起身行礼:

    “学生见过永青侯。”

    “少礼少礼。”李青笑呵呵道,“有些日子没来了,写到哪儿了啊?”

    “回侯爷,现在编撰到景泰三年了。”李东阳道,“书案上这些,都是刚写下的手稿,还未精炼提纯,侯爷不妨先过目,看是否有不妥之处。”

    “嗯…好。”李青走上前,扶着御案,逐字逐句审阅……

    一刻钟后,他抬起头,问:“你这些信息都是从哪儿得来的,出处呢?”

    “一部分来自先帝起居官,更多的是从景泰年间的奏疏,以及先帝施政举措的存档,还有……”

    李青抬手打断,“我的意思是……你的原文在哪儿?”

    “在隔壁,由刘编撰他们负责查找,然后学生归纳汇总。”李东阳解释。

    “你都不用……照着抄吗?”

    “这只是初稿,还要反复确认,然后再一步步精炼。”李东阳解释道,“之前侯爷看到的都是最终定稿,书案这些只能算是草稿,还有很多道查验步骤呢;

    对了,景泰二年已定稿,侯爷要不要过目?”

    “这个不急。”李青道,“你先去把出处原文拿过来我看看。”

    “是,永青侯稍等。”

    李东阳一揖,匆匆去了。

    不多时,他便抱着一大摞书进来,足有三十余本。

    李东阳将书放在一旁茶桌上,打开一本翻到某一页,走上前道:“侯爷请看,手稿第27~38行,就来自这里。”

    李青接过书,与手稿一一比对,一字不差。

    “你都背诵下来了?”

    “看过一遍,也就记住了。”李东阳很自然的说。

    “……”李青道,“你把手稿出处原文都找出来,我来比对。”

    他就还不信了。

    李东阳拱手称是,一一找出原文,让李青比对。

    …

    小半时辰后,李青舒了口气,五千余字的手稿,竟没找出一个错别字,实属罕见。

    这记性,简直无敌了……李青惊叹,却也有些不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何不比对着照抄呢?”

    “永青侯有所不知,这些书籍很多都是秘而不宣的,借阅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其中有很多都是孤本,除非遭到损坏,内务府才会刊印新的……”李东阳迟疑着说,“毕竟这是……不能大范围传播。”

    “刘修撰他们先找出重点,而后学生看一遍熟记于心,他们再继续找……最后再进行排版、归纳、汇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李东阳道出缘由。

    “这样啊!”李青恍然。

    一直以来,他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还真不了解。

    听李东阳这么一说,才明白编撰实录还真没自己想的那么轻松。

    不过这次来,倒让他又寻到了个人才。.oЬ.r

    李东阳拱手道:“永青侯若无异议,学生先失陪一下,将这些书送还给刘编撰他们。”

    “嗯…去吧。”

    李青颔首,他也不急着看实录了,对这个年轻后生产生了极大兴趣。

    这样的人才若是得不到重用,实在是大明的损失,不过,也得多考察考察,别是个读死书的书生……李青暗暗寻思。

    过了会儿,李东阳从隔壁回来,问:“永青侯是否要审阅,归纳、汇总好的定稿?”

    李青是审核官,具体能不能定下,要看李青的意见。

    “拿来吧。”

    李东阳点点头,走到书柜前,取出钥匙打开锁,拿出定稿交给李青,“这是景泰二年的定稿,请侯爷过目。”

    “嗯。”李青接过,道,“你继续忙你的,不用管我。”

    “是。”李东阳拱了拱手,走到书案前坐下,继续默写。

    起初,他还有些拘谨,但见李青只是安静看稿,渐渐也放松下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是李青第一次参与明实录的编撰工作,他十分认真,怕辜负了朱祁钰。

    实录记载着皇帝的一生,实在太长了,所以追求言简意赅,用最简短的文字,以便书写更多的内容。

    不是心疼纸张,而是若都用大白话,至少得上千万字,谁也看不完。

    饶是如此,明实录也基本没多少人通读,包括李青,因为涵盖的内容实在太庞杂了。

    除了仁宗实录,其他…包括太祖、太宗实录,他都没看全。

    就说眼下这景泰二年的内容,林林总总足有六七万字,这还都是以文言叙事记载,且只记载事实,不记前因后果。

    幸亏李青大多都经历过,不然他都看不懂,即便如此,他看得也很吃力。

    足足看了一个半时辰,李青才总算看完,他闭上眼睛,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然后走到李东阳对面坐下。

    提笔蘸墨,在纸张上写下大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中宗朱祁钰的应对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这些,在最终版加进去。”

    李东阳接过,大致看了一遍,迟疑道:“恕学生斗胆,侯爷能保证这些都是……真实的?”

    “当然,这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李东阳讪讪道:“学生的意思是……可有出处?”

    “有啊,我写的啊!”李青很自然的说。

    “……”

    李东阳纠结,作为一个有节操的史官,编撰实录要秉承着认真、严谨的态度,而不是……李青写什么,他就都编进去。

    编撰,可不是胡编。

    尽管李青身居高位,但他的话,并不足以代表绝对事实。

    “你不必怀疑,我写的都是真的。”李青说。

    李东阳很想来一句:你怎么证明?

    但这话他又不好出口,只得硬着头皮道:“侯爷,这些除您之外,可还有人能证实?”

    “这个……”李青尬住。

    还真没有!

    见李东阳一脸为难,李青也不想强迫于他,毕竟这是史书,人家这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于是道:

    “这样吧,这稿子我拿去让皇上过目,他若同意,你再加进去,如何?”

    李东阳缓缓点头:“如此……就麻烦侯爷了。”

    其实,他更想记载有文献佐证的东西,那样才有公信力,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需要一定妥协。

    李青收起自己写下的手稿,问:“听你口音,也是顺天本地人吧?”

    “学生祖籍胡广茶陵,因家族世代行伍,故在顺天生活。”李东阳解释说。

    他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位侯爷问这个干嘛?

    李青微微颔首,感兴趣道:“听刘健叫你神童,不仅是因为你记性好吧?”

    “呃…是。”李东阳隐隐察觉出,这位老侯爷似是有意栽培,当下也不在藏拙,矜持的说,“学生自幼好读书,多少有些名气,八岁时被特招入顺天府学,说来惭愧,景泰十三年才中举,景泰十五年才中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

    李青:“……”

    你这要还惭愧,别人还活不活了。

    多少人胡子都白了,还在为中举发愁,你这还没及冠呢,就中进士,授庶吉士;简直是学霸中的学霸好不好?

    太凡尔赛了……李青强忍着翻白眼儿的冲动,点头道:“不愧是神童,李神童平时都喜欢看什么书?”

    李东阳尴尬笑笑,似是不太适应李青这么称呼他,回道:“学生涉猎庞杂,历朝历代的书都有看过,嗯…最喜欢三国。”

    “这么巧?”李青笑道,“本侯也喜欢看三国,你对……”

    他忽的住口,醒悟他喜欢看的三国,跟人家喜欢看的不是一码事。

    一个是演义,一个是史料,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若是来一句:你对关羽温酒斩华雄怎么看?

    估计李东阳都不知该如何应对。

    李青岔开话题,转而聊起了其他,话题大方向往朝政上引导。

    他丝毫不掩饰欣赏之意。

    李东阳被冠以神童,自然听得出弦外之音,立即拿出不亚于当初科考的态度,成题破题……

    一番畅聊,李青对李东阳愈发中意。

    尽管李东阳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但这是因为他还没踏入庙堂,且李青也喜欢这种有理想主义的人。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毕竟……大明从来不缺官僚主义的人。

    看实录用了太久,没聊多大一会儿,便已临近傍晚,李青起身道:“就不耽误你忙了,至于实录内容……我回去先皇上过目。”

    李东阳起身,拱手道:“永青侯慢走。”

    待李青身影消失在视线,他才回到书案前坐下,自语道:“莫不是…因为我也姓李,永青侯才另眼相待?”

    两人并无交集,李东阳也只能这么想了,在他看来,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

    不过他却忽略了,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运气。

    且也有伯乐,但前提是,得是千里马。

    ~

    “刘健、李东阳……这俩人都还不错。”李青轻声自语,“李东阳要更好些,但他年龄太小,还得熬一下资历,嗯…刘健已三十多岁,待实录编撰好,倒是可以跟皇帝说说,借此提拔一下。”

    李青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自语道:“还是得多发现一些人才,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提前发现,也能提前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