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 第二百章 士大夫
    汉语口音与拼音的发展,从明清到近现代,先后历经数个阶段。

    明朝建立,南京话成了官方雅言。

    明清交替,南京话又被北京话所取代,俗称京片子。

    而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期,有个叫威妥玛的英国外交官,这家伙成功按照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编纂了一套《语言自迩集》。

    虽然这套《语言自迩集》没能真正成为官方主流,却成功启发了后面的民国与新中国。

    直至今天,许多英文中的中文音译,也还是沿用的威妥玛式拼音法,比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易经(IChing)、清明节(Chingming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Chicken)等等。

    林煜现在把拉丁字母整出来,虽然时间线上有些太早了,但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

    唯一要注意的,便是几百年后完全成型的汉字拼音法去除了入声调,只在部分方言保留,而林煜现在面对的却是大明全国,大部分人口都在说入声。

    就连北方大平原地区,也多为南方移民人口,会说入声的人很多,连北京话都与几百年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那原来的汉字拼音法就不能直接套用了,必须进行适应性修改。

    好在林煜已经有了规划,加个入声调而已,改的不是太多,只是稍微有些麻烦。

    新的汉字拼音法,肯定也不像原来的那样,有63个字母组合了。

    字母的数量或许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种,但难易程度不变,依旧适合初学者和蒙学孩童识字。

    对面的夏原吉和于谦两人,看着地上林煜简单书写出来的韵母、声母以及不算复杂的整体认读音节,不由得心悦诚服。

    这二人一个户部尚书,一个进士出身,自然明白这套新的拼音法要是问世,将会对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多么巨大的冲击。

    届时怕是全大明的读书人,对这汉字拼音法的口诛笔伐,绝对是少不了的。

    虽然林煜给出的只有冰山一角,不是全部的拼音法,但他们也依旧从中敏锐察觉到,用这套拼音法去识字,确实比原来的切音法要简便太多了。

    因为新的拼音法,不要求你认识字,只要求你能开口。

    然后照着发音去读,而不是像切音法那样,要先认字,再读音。

    二者主次关系的颠倒,就是天然的识字门槛降低。

    于谦忍不住感叹:“只要这新的拼音法问世,那往后的天下百姓就都能读得起书,认得起字了……”

    说的是认得起,这意味着识字成本的降低。

    夏原吉深以为然,旋即又面带唏嘘:“新的汉字拼音一旦问世,那各地的读书音与地方方言,怕是也要跟随一起……烟消云散了!”

    林煜并不打算强推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对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个奇怪绕口的偏僻口音。

    但他不推普通话,随着拼音法的问世,同样也会无形间磨灭各地的读书音与方言体系。

    方言根深蒂固,应该还能保留久一些,但地方的读书音必然会迅速土崩瓦解。

    因为地方读书音本来的存在意义,就是朝廷的雅言规则难以适用所有地方,这才先学雅言,再把雅言转为地方读书音。

    而拼音法没有这些限制,不仅更好学,也更好说,还能互相灵活通用。

    林煜理解夏原吉的感触,但却是干脆说道:“我把拼音法拿出来,本来也不只是为了教这些‘新税吏’读书识字的,或者说教他们只是顺带,我就是要磨灭大明各地分割的读书音与方言体系……”

    于谦愣了一瞬,有些不能理解道:“林先生莫不是在开玩笑?”

    “我知道你们很难理解。”

    林煜平静说道:“那我换种说法,现在的大明,汉语口音实际是分为三级结构,也就是雅言规则—各地读书音—方言。”

    “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是几乎不需要,又严重阻碍了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深入?”

    夏原吉皱着眉头,一语道破:“是各地的读书音,林先生的意思我应该明白了。所谓读书音,既带上了‘读书’二字,就意味着它的主要使用者,都来自于地方的士绅阶级。而士绅才是朝廷治天下的最大阻碍,因为朝廷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与百姓共治天下!”

    对于夏原吉如此直言不讳,林煜微挑了下眉,也不点破,接着说道:“所以,读书音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都是完全不需要的,与之相对还有现在这极为繁琐的切音法。”

    “切音法虽然是目前识字的主流方法,但其本身过于繁琐,而且还会极大拔高识字的成本,让百姓就算能够通过切音法识字,也会因为沉重的耗费,而早早辍学,不会有更多余力参与科举。”

    “这就是作为国家最大食利阶层的士大夫,为了垄断隔绝朝廷中央与百姓的联系,所构建的一层天然茧房。”

    “茧房……以茧丝构筑,与世隔绝,这般形容果然贴切!”夏原吉微微点头。

    林煜继续说:“有了这层茧房在,朝廷的影响最多只能下到地方,再往乡镇渗透,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因为朝廷的政令、语言、文字都难以深入到乡镇,这些乡镇围绕着士绅转,就如同一座座诸侯藩镇,所以士绅才能叫士大夫。”

    “在春秋,能叫士大夫的,可是都有着自己的封地,能够建国的封地!”

    这话说得有些诛心了!

    但夏原吉和于谦都未有反驳。

    因为经不起推敲啊!

    早在汉代,这种以乡绅构筑“茧房”,如同列土封疆一般的天下统治模式,就已经在华夏大地逐渐形成了。

    各地的豪族吸纳隐匿百姓,修建坞堡,招募部曲私兵,宛如大汉境内的一个个国中之国。

    偏生朝廷对此还没什么办法,汉武帝曾尝试利用退伍军卒和法家酷吏,来对抗这些乡镇土豪,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也只是一些效果。

    汉武帝过后,一切恢复从前,朝廷与地方豪族继续共治天下。

    百姓还是承担所有苦难。

    因为汉武帝的办法,要耗费太多成本,别看汉武帝北驱匈奴,过瘾滴很,但后面几代皇帝都在为汉武帝还债。

    国库被打空,国内被打烂,连汉武帝这般如此强硬的帝王,也被迫下了个轮台诏(是不是罪己诏,有争议),反省一下自己做得太过了。

    汉武帝的失败经验,也让后世的王朝愈发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