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过程中,九王爷陆今安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他不仅亲自审查每一个线索,还秘密安排了多线并进的调查,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他利用这次危机,不动声色地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让那些原本中立或观望的势力不得不向他倾斜,甚至一些原本与之对立的派系也因为畏惧其手段和实力而选择了暂时的合作或避让。
皇上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起初,对于九王妃卿梦迟失踪事件,皇上或许还有些迟疑,担心陆今安的行动过于激进,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宫廷风波。
然而,当陆今安展现出如此高效且全面的控制力,皇上意识到,阻止或限制陆今安的行动非但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
因此,皇上不仅不再试图约束陆今安,反而采取了默许和支持的态度,甚至主动提出让陆今安回到九王府居住,以此作为对他的体恤与尊重,同时也是对陆今安实力的一种默认。
如此一来,让皇室宗亲和满朝文武看到他这个皇上对自己的王弟十分纵容和体恤,也由此让众人看到九王爷越过他这个皇兄做了不少功高震主之事,以后若想收拾他,想来这些宗亲和臣子们皆会站到他这边的。
陆今安回到九王府,并不意味着他放松了对王妃下落的追寻。
相反,这是他策略的一部分,回到更为熟悉的环境中,可以更加自如地调度资源,也便于保护自己的家人免受可能的威胁。
在九王府中,他设立了临时的指挥中心,继续指挥着京城内外的搜索行动,并且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个细节计划。
此外,陆今安也利用这段时间来巩固与皇上的关系,通过心腹在朝堂上传递消息给皇上,表明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皇室的尊严与安全,同时表达对皇上的忠诚与感激。
他还适时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宫廷安全和提高情报系统效率的建议,既展现了自己作为皇族成员的责任感,也让皇室宗亲和各位臣子们对九王爷更加信赖信任,更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在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下,陆今安不仅成功地将整个京城的势力握于手中,更是在这场危机中树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形象,使得皇上不得不对他敬畏三分。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对卿梦迟深深的爱与责任感,驱使着陆今安不顾一切,誓要揭开真相,将王妃安全带回。
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在大内皇宫乃至整个京城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天佑国的外交史上,西岭使臣言司的此次出使本是为促进两国友好交流而来,却意外得知了九王府的这段哀伤意外之事中。
当言司得知陆今安爱妻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中不幸丧生的消息,出于西岭国的传统礼仪及对陆今安这个人才的拉拢之心,他决定以赠送两名本国舞姬的方式来表达哀悼之情,并希望以此稍解陆今安的相思之苦。
男人总是在伤心痛苦的时候才是最最脆弱的,这两个歌姬皆是受过训练的,若是能博得九王爷的喜爱,那便可以得到更多天佑朝的机密。
说不定还能让天佑朝分半壁江山给他们西岭国,甚至更多。
然而,言司此举并未能如愿达成初衷,反而不经意间触碰到了陆今安敏感且深沉的情感底线。
这个在朝野间权势滔天的九王爷,面对西岭国的好意,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决绝。
他并未因个人的悲伤而接受这份不合时宜的礼物,而是连看都没有看一眼,便直接将两位舞姬转送到了边境军营之中……
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九王爷的深切怀念与忠诚,同时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九王府不容轻视,任何未经考量的示好都可能适得其反。
陆今安此举,不仅维护了个人的尊严,也彰显了其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原则性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态度。
言司对此举的反应则显得颇为尴尬与无奈。
作为一名外交使臣,他深知在异国他乡需谨慎行事,尤其面对的是像九王爷这样权势显赫且深得皇宠的人物。尽管内心可能有所不满或不解,但鉴于陆今安的地位及皇上对此事的沉默态度,言司明智地选择了保持沉默,避免因小事而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纷争。
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的圆滑与谨慎,也是对两国关系大局的尊重。
入夜,九王府中。
陆今安借酒消愁,沉浸在对卿梦迟的无尽思念之中。
这一幕,虽是私下的情感释放,却也映射出他作为权势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脆弱与深情。
贴身随从冷月,作为最亲近的侍从,承担起了照顾主人的责任,无奈的摇着头,将醉酒后的自家王爷背入寝屋。
然而,当九王府外监视的侍卫见状,也悄无声息的因撤回宫中时,已经熟睡的陆今安突然清醒过来,眼神中的迷离尽数消散,转而变成一片清明。
“王爷,宫中的侍卫已经回宫复命,皇上应该不会起疑。”
守在门口的冷月径直现身,禀报道:“逐风已经传来消息,在南城别院。”
陆今安一把抓过一旁的外衣套在身上,“即刻出发。”
冷月连忙劝道:“可九王府最外围还有宫中的侍卫在活动。”
陆今安冷眼扫过冷月,强大的威压迫得冷月连头都抬不起来。
“本王怕他?”
冷月当即点头,“属下誓死追随王爷。”
无论是谁也不如他们家王妃重要!
在这个夜色深沉的夜晚,陆今安的行动如同他一贯的风格,既迅速又隐秘。
主仆二人利用自己精湛的武艺,几个闪身之间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戒备森严的九王府,这样的行动能力不仅体现了九王爷身为皇族的尊贵身份,也彰显了他多年的历练与不凡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