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府仪,同三司!
秦昊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惊雷落下,在所有人的耳畔轰然炸响。
文武百官,全都陷入到一片震撼之中。
这种震撼,远超皇上册封长生、虎豹骑。
甚至。
超过皇上当年册封冠军侯和镇国公。
足以跟皇上册封皇后苏晴儿相提并论!
什么是开府仪,同三司?
所谓开府仪,就是受册封的人,从此以后有了官府,有了自己办公的地方。
至于同三司,指的是三公三师。
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皆为正一品!
要知道。
当年,权倾朝野的李牧,也不过是一个少保而已。
被誉为半圣的王孝儒,是太傅。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静公公不仅仅是一个宦官,他的地位,可以跟王孝儒比肩!
当然。
开府仪同三司也就罢了。
皇上还册封静公公为静国公!
也就是说,他可以跟镇国公、齐国公、英国公等国公,平起平坐!
一个太监,被册封为国公!
这是古往今来,都是极其罕见的事。
在大夏一朝,更是前所未有!
文臣们懵了。
武将们懵了。
王侯公卿懵了。
就连静公公本人,也懵了。
他的双眼之中,充满了骇然惊惧之色。
皇上,不是赏赐自己财物,简单走一个过场。
而是册封自己为国公。
开府仪同三司!
对于宦官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
皇恩何其浩荡!
静公公甚至从未想过。
皇上自己的赏赐,会到如此地步!
这时候。
大臣们已经反映了过来,全体炸锅。
“皇上,臣等不同意!”
“静公公的功劳再大,也不过是宦官!岂能封为国公?对大夏皇宫来说,这是何等羞辱!”
“是啊皇上!宦官误国,不可重用!”
“臣绝不同意!”
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很激烈。
特别是那些王公贵族,心里极其不平衡。
大夏的国公一共也就十几人而已,他们大部分人,也不过是侯伯子男,
苏起和霍武,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他们的战功显赫,有目共睹。
静公公一个太监,凭什么骑到他们的头上?
此事若是传出去。
天下百姓,会如何讥笑自己?
大夏的皇亲国戚,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太监?
静公公也是满头大汗:“万岁爷,您的赏赐,奴才心领了。可是,这国公之位,奴才实在是担当不起!”
“还是算了吧...”
秦昊俯视静公公,断然道:“算了?朕是九五至尊,一言九鼎,岂能信口开河,言而无信?”
“朕说册封你为国公,你就是国公!”
“朕还就不信了!”
“天下之人,谁敢说一个不字!”
鸦雀无声!
群臣震惊,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皇上这话,是何等强硬!何等霸道!
这就是权势!
一个太监,也能封为国公!
谁敢说不?
一个老臣满头大汗,低声道:“皇上,臣认为...”
秦昊两眼一瞪:“你的俸禄和津贴,是不想要了吧?”
老臣一怔,连忙改口:“臣认为,皇上所言极是!静公公的功勋,足以册封为国公!”
“臣...附议!”
其他大臣也连忙开口:“臣附议!”
“臣附议!”
“臣没有任何意见。”
一时间,文武百官都是见风使舵,同意静公公册封为静国公。
一个极其离谱的决定,就这么全员通过了。
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若是以前,皇上要册封一个太监当国公,这简直是胡闹!
大臣们一定会一个个站出来,指着秦昊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他恣意妄为,违反祖训,将大夏江山社稷,至于不顾。
闹得急了。
甚至会有大臣跳出来死荐,冒着碧血洒玉阶,拼了性命,也要逼迫秦昊收回成命。
这种诤臣,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帝皇,最为头疼的。
若是昏君,也就罢了。
二话不说,直接推出去斩了,也不过是背负一个残害忠良的骂名,至少心里舒坦。
难就难在,若是圣君明主,诤臣不是说杀就杀的!
必须寻一个错处,名正言顺的杀了。
比如颜青、宋鸾,就是例子。
即便如此,秦昊杀宋鸾,依然留下了许多后患。
宋鸾的门生遍布天下,他们虽然表面上不说,私底下却是写书写文章,痛骂秦昊,说他残害忠良,是十恶不赦的昏君。
不过,秦昊终于找到,拿捏这些清流的办法。
人生在世,无非名利二字!
贪官图利。
清流图名。
可是,名和利,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大部分清流图名,本质上也是图利。
清流们再清高,也需要银子,去维持自己的日常开销,维持自己的排场,请吃饭,勾栏听曲,跟同僚们交际。
如今。
这些清流大臣们的俸禄津贴,全都被秦昊拿捏在手中。
秦昊等同于扼住大臣们的喉咙!
谁若想借机博取名声,那么对不起,你的俸禄和津贴都没了。
这些清流大臣,都是人精。
他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面,以极快的速度权衡利弊。
最后得出的结论。
与其去搏那虚无缥缈的名声,不如双倍津贴来的实在。
现如今。
秦昊不仅仅是他们的皇上。
而且还是他们的财神爷。
天底下,就算有人敢得罪皇上,谁又敢得罪财神爷呢?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秦昊所做之事,只不过是看起来胡闹,实则有迹可循。
前朝盛世的时候,当时的玄宗皇帝,就册封大太监高力士为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论才能,静公公可能比不上这位前朝的高公公。
可是,论忠心和品行,静公公跟高公公,却是一般无二,都是品行绝佳,任劳任怨。
最重要的是。
他对秦昊绝对是忠心耿耿,没有半点异心。
当然,还有一点。
静公公年事已高,早到了古稀之年,又没有子嗣。
以静公公的年纪,就算让他当了国公,又能当几年呢?
而且没有子嗣,静公公这国公之位,也不可能世袭下去。
如此一想,大臣们的心理也就平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