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知否:我是徐家子 > 第442章后起之秀【拜谢!再拜!欠更37k版】
    汴京城中居民逾一百五十万,

    寒食节这日,

    如此之多的居民没有生火做饭,

    到了晚上,

    似乎让整个汴京的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不少。

    曲园街,

    勇毅侯府,

    主母院厅堂中,

    用饭的桌上摆着色泽诱人的卤味、清爽脆口的凉菜,女使们正将侯府厨娘精心调制的凉面肉拌酱摆到桌子上。

    当下学的徐载靖和载章进屋后,众人便纷纷落座。

    期间还有女使奉上暖身子的羊羔酒佐饭。

    孙氏摆手让起身准备服侍的华兰坐下,看着正在被花想挽起袖子的徐载靖道:

    “靖儿,后日便是清明,学堂可是要休沐?”

    “母亲,学究清明那日要和友人出城春游应酬,学堂明后两天都是放假的。”

    孙氏点头道:“那就好,明日我要去你们外祖家一趟跟你们舅妈去上坟,你们大嫂也要回谢家,到时章儿陪着我,靖儿你陪着你大嫂去。”

    说着孙氏看了眼华兰:“到时咱们顺路陪着华兰去玉清观烧烧香。

    “知道了母亲。”

    载章笑看着自己的儿子仲哥儿说道。

    徐载靖也点头应是。

    听到祖母孙氏话语的徐兴代,面上满是高兴神色的看了小叔徐载靖一眼,心中满是对明日去外祖谢家和小叔玩儿‘飞飞’的美好想象。

    用饭有一会儿后,

    孙氏身边的嬷嬷低头穿过女使撩起来的门帘走了进来,

    嬷嬷脸上满是笑容,朝看过来的徐家众人福了一礼后笑道:“夫人,方才卢家派人传来好消息,公主母子平安!”

    听到这话,孙氏面上也露出了笑容:“来人可赏过了?”

    “回夫人,赏了一贯钱。”

    “好!”

    转过天来,

    晨光微熹,

    依稀能看到今日天空中有不少云彩,

    跑马场中,有穿着甲胄的身影在挥舞着一杆长槊,

    不时有‘呜呜’的槊杆破风声传来。

    一旁的木屋中,

    徐载靖院儿里的三个女使正翘首以盼的站在屋子门口,

    当看到二门处通往跑马场的过道中有人出现的时候,花想伸手指着轻声喊道:“来了来了!”

    云想则朝着场中喊道:“公子,小宝宝来了。”

    “知道了。”

    带着兜鍪的声音闷闷的传了过来。

    青草则回身朝着屋内穿着一身新衣的殷伯走去。

    不一会儿,

    徐载靖将手中的长槊递给了走过来的阿兰,任凭一旁的寻书和三个女使帮他卸着甲胄。

    卸甲后,

    徐载靖朝着木屋走去。

    屋内,

    青云和花清站在一旁,

    一身新衣的殷伯喜不自胜的一手一个抱着襁褓。

    看着襁褓中一个多月的孩子,殷伯的独目中满是疼爱的神色。

    “师父,我瞧瞧。”

    徐载靖笑着和身量颇高朝他行礼的花清点了下头,然后朝师父伸出了手。

    徐载靖侄儿、侄女、外甥有好几个,不是抱孩子的生瓜蛋子。

    殷伯很是放心的将怀里的襁褓递了出去。

    看到徐载靖将两个襁褓搂在怀里,青草等三个女使赶忙凑过来瞅着小宝宝。

    “公子,他俩可真好看。”

    青草情不自禁的感叹道。

    听到夸孩子,脸上有印记的花清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随后,

    殷伯给了青云和花清一个大红包,算是长辈给的礼物。

    阿兰和寻书送的是他们俩用侯府之前修葺留下的名贵木料,自己用小刀雕刻的小马木偶。

    徐载靖也给了一对儿酒盅大小,和两个宝宝属相相同的纯金生肖吊坠。

    重新将两个宝宝递给殷伯,众人看了有一会儿后,

    徐载靖道:“去吧,这时母亲应该在屋子里等你们。”

    “是,公子。”

    青云和花清夫妇二人抱着孩子离开了木屋,朝内院儿走去。

    徐载靖去马厩中看了看自己的坐骑后才回了自己院儿。

    快到三月,

    院子里的葡萄架都已经冒出了绿芽,看着就让人舒服。

    往日被青草擦甚是干净的大鱼缸也从屋子里挪了出来。

    徐家厨房还在做饭,

    灶里的青烟从烟囱里飘出来,

    和在窗户、门口涌出的白色蒸汽一起成了被晨风吹散的在空中的烟火气。

    巳时正刻

    侯府马车先后离开了曲园街,

    一个往西去西水门,一个往南去小纸坊。

    小纸坊,

    子爵谢家,

    谢家徐载靖来的不多,最近一次还是因为连日大雪,徐载靖和兄长步行来谢家送石炭吃食。

    看着徐家的车马尤其是徐载靖,

    谢家上了年纪的门房管事脸上满是亲近的笑容,

    徐家是实在亲戚,恶劣天气还不忘来谢家看两眼帮扶一二,作为谢家积年的仆人,这老人对徐家那是好感爆棚。

    谢夫人和与伯爵熊家定亲的三女儿带着嬷嬷女使站在二门处,

    两人身后除了仆妇还站着一男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