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悄然抬起头,只见,李二的脸上不知何时已经爬满了泪水。
长孙无忌立刻道。“陛下保重龙体。”
李二看向长孙无忌,苦涩道。“辅机,你说这莫不是老天对朕的报应吗?”
自从玄武门之后,李二最怕的事情就是后世子孙学他。
然而,往往是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
此时从天幕得知李承乾会造反,甚至最宠爱的青雀也......
岂不让老父伤悲?
长孙无忌断然道。“此为后世人所云,真假还在两说之间。”
“陛下切莫当真!”
长孙无忌一改往日对天幕推崇至极的态度,直说天幕之言不可信!
当然,但凡长了耳朵的人都听得出来,这不过是宽慰罢了。
李二摇了摇头。“天幕昭示,是非真假早有论断,辅机不必安慰朕,此乃朕之过也,父不仁,子相肖!”
“玄武门旧事,朕每每念之亦不甚悔痛,今日天幕警示,方知遗祸子孙。”
说着他目光一凝,话锋一转,眼神也随之坚毅起来。
“因此,朕欲下诏罪己,昭告皇天神祇、后世儿孙,以此为鉴!”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陛下要下罪己诏?
要亲自承认玄武门之变做错了?
长孙无忌立刻大惊。“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他当即跪下就要相劝。
然而,李二摆了摆手,制止了他继续劝诫。“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多言。”
言罢,众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表情都十分精彩。
李二的这个决定可谓是令所有人没想到!
下罪己诏是小事。
自汉武帝开了罪己诏的这个头之后,君王认错罪己,已经不是在一件丢脸的事了。
相反,这反而还能更体现出君王的自省自查,是大大的刷国民好感度的行为。
可是罪己诏.....那也得分什么事!
往小的说,这封罪己诏不过是认个错而已,可是往大了说,这就是在承认自己的继,位,不,正。
在否认自己的继位合法性!
连陛下都承认自己的继位不合法了,那么他们这些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臣子呢?
岂不是篡逆之辈?
“陛下一定是一时糊涂了,得此间事了了之后,一定要劝他收回成命!”
“陛下受此冲击,准时受了打击,发糊涂了!”
“下罪己诏?那我们不都成了反贼了吗?”
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旧臣们一番眼神交流,很快就确定了统一思想。
不管如何,一定要把这封罪己诏拦下来!
那么李二是否是真的受到冲击,脑袋发昏才想到这一出呢?
并不全是。
诚然,受到冲击了是不假。
但罪己诏这个念头也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
原因有四。
一:他自继位之后,天下之人没有敢拿得,位,不,正这一点来作文章的,没人敢将其放在明面上来说。
但是,明面不说,可私底下呢?
特别是在天幕问世之后,他的不光彩上位手段,可是明晃晃的摆在了每个人的眼前。
此时的民间,想必早已经处处以此为谈资。
一味的避而不谈,反而会越显得心虚,会让这个污点越放越大。
二:下罪己诏是不假,但是怎么写,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做。
在政变这一事实不变的前提之下,大书特书隐太子李建成一党的逼迫,以及自己是为了自保被逼无奈才起事的心酸。
也未必不能博得天下百姓的理解同情。
换位思考,诸位要是到了朕这个份上,焉能坐以待毙?
三:至于动摇了继位的合法性?
这就更是笑话了!
且不说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是太上皇禅位而来的皇位。
就说这天幕!
天幕之上对李二的褒扬莫非都是假的吗?
自古都说君权神授,可又有哪位皇帝得过天意的承认?
眼下,天幕的问世。
天幕对李世民的承认,这才是君权神授,这才是最至高无上的继位合法性!
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就算民间还有俳恻之声又如何?
天幕已经说明了李二的丰功伟绩。
跟在这样一位皇帝治下有饭吃,活得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难道民心还会有变动吗?
利益,才是最稳固的纽带。
别说一封罪己诏了,就算是十封百封,在李二的具体履历被昭示过后,他的统治就已经牢靠的不能再牢靠!
受李承乾谋反的刺激,李二终于下定决心要下罪己诏。
向天下臣民直视,玄武门之变,这一污点。
打定了主意之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不由得整个人都轻松了几分。
再看向天幕。
“稚奴仁厚孝悌,令他继位,倒是个保全承乾和青雀的好法子。”
“而且评分颇高,后世人对其也颇有赞美。”
“看来稚奴的这个皇帝做的也不错。”
心中放下了担子,李二随即又好奇起了李治这个皇帝做的如何。
天幕上,李二的评分过后,随即也是一段对其生平的简单介绍。
在华夏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君主。
他被西方历史书称之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君王。
他所统治的朝代,被西方人成为野心勃勃的世界霸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在很多人眼里却留下,无能,懦弱,怕老婆的标签。
他是谁呢?
这就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唐高宗,李治。
看到天幕中对李世民的介绍。
顿时,不仅是李二,其他朝代的古人们也纷纷好奇了起来。
嬴政起了兴趣:“此子因为仁厚也被选为继位之君,却没想到能在后世留下这等评价?”
刘彻很好奇:“西方?外邦蛮夷?竟然被外邦蛮夷如此忌惮,莫非此子的武功,竟然比唐太宗李世民还要惊艳?”
曹操眯着眼睛:“这大唐的前几位皇帝竟然都这么出色的吗?”
刘备感慨:“这李家全是一群狠人啊!”
大明位面,老朱是看过唐史,了解过李治的,所以对天幕的说法很是赞同。
“倒也说的不假。”
“若不是前有唐太宗,后又武则天,使得李治的光芒被掩盖,唐高宗之名或许将更盛三分。”
就在众人都好奇不已的时候,大唐位面,高宗时代,永徽六年,刚刚被册立为后的武则天盈盈一拜,笑道。
“恭喜陛下,陛下乃千古明君,天幕证名,妾亦为陛下感到高兴呢。”
李治哈哈一笑,一把将武则天搂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