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替嫁流放,世子妃种出北大仓 > 第646章 不惧强敌,不伤弱者
    徐璈说完扔下痛到晕死过去的尤海,看着梁壬等人发红的眼睛,垂下眼说:“对外放出消息,尤海早与我有来往。”

    “我在徽州城内专门设下了接风洗尘的晚宴,感谢尤将军事先提供了行军路线配合我设伏,相谈甚欢。”

    只要尤海的命不够。

    这种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报复,也不会是徐璈想要的。

    尤海的全族家眷都在京都。

    尤家绝不是当年在大难之下还能保全家族的徐家。

    有了这则消息传出,休说不会像尤海幻想的那样因人死护全家。

    相反,尤海的九族上下,一个都活不了。

    梁壬想也不想地垂首应是。

    而被包围其中的两万大军,眼睁睁地看着尤海全家被送上断头台,再战战兢兢地看向徐璈,四周泛起的是死一样的寂静。

    徐璈在不动声色地深深吸气后,神色自若地说:“半刻。”

    “半刻钟内,投降者不杀。”

    “超了时限,就地悉数绞杀。”

    徐璈并不介意自己凶名在外,也不在意血染过多会惹来流言蜚语。

    他要的只是结果。

    在梁壬的事先安排筹措下,秋正带来的十万大军,当场就有七万多人自发在胳膊上拴了投敌的红绸。

    剩下的有僵持迟疑的,在看到半刻后密密麻麻飞杀而来的刀刃,也选择了跪地投降。

    忠君也是要惜命的。

    战死沙场好歹名头凑合,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做鬼都委屈!

    荣昌和其余跟着来设伏的人从头到尾都是懵的。

    从最初的设下埋伏到敌军真的入套。

    再到现在的大批敌军当场反水活擒定南大将军,过程快到让人几乎反应不过来。

    想象中的一场艰难的守城恶战尚未正式打响战鼓,迷迷糊糊的就已经走向了结束。

    而徐璈……

    梁壬迅速吩咐好人去传尤海投敌的消息,当着数万人的面,亲自去把徐璈的马牵了过来。

    荣昌悄悄地抽了一口凉气。

    梁壬神色恭敬,单膝下跪掷地有声地说:“末将参见少主!”

    梁壬叫的不是徐璈在岭南的军职,而是口称少主。

    其余人听到这话,当即想也不想地跟着跪了下去:“参见少主!”

    “徐家军恭迎少主归来!”

    徐家军……

    当年嘉兴侯领兵在外时,徐家军的一杆徐字大旗不动就可令敌人闻风丧胆。

    可自从当年洪北之战过后,早已无人再提徐家军这几个字。

    连同着曾经荣耀百年的徐家,也成了无人敢提的忌讳。

    徐璈眼底无声掠过一抹晦色,在梁壬要叩首之前双手把人扶住:“我已身在岭南,过往就不必再提了。”

    “诸位既是信得过我,我也不说虚的,从今往后凡是有我徐璈的一寸立足之地,定不让诸位忠心错付。”

    “我父当年能在风浪下保住诸位,我往后也当以命相酬,不让诸位有半点失望。”

    不知是谁第一个开始喊的誓死相随,以命相报。

    随着第一声起,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大军高举起拴了红绸的右手,在呼啸而来的风声中大声附和。

    而在人潮的最前端,迎风招展开的是一杆银钩铁画锋锐难当的徐字大旗。

    自今日起,曾经被嘉兴侯有意分散在各处的徐家军,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汇聚。

    涓流再聚,杀气可滔天而起。

    无论是当年枉死在洪北的数十万将士,还是这几年受到无数迫害被迫逐渐冰凉的忠心热血,都将在今日过后,在这片广阔无垠的中原大地,重新迸发出令人心惊的锋芒。

    从今往后,无人可再敢小瞧。

    徐璈带兵两万出城迎击,隔了半月再回到徽州,两万人变成九万,剩下的全是俘虏。

    俘虏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之前打出了无边声势,宣称一定要亲手将徐璈斩于马下的秋正。

    徐璈没有虐杀已投降者的恶念,也无意对放弃反抗的人过多残害。

    对于投降者不愿转投阵营的一万多人,徐璈只是让缴了对方的兵器,花了半日将俘虏编队,除了只能靠着双脚代步外,其余的吃喝一概与军中的其余人相同。

    为了防止出岔子,徐璈还直接下了禁令,不许任何人无故对俘虏打骂侮辱,一切等回城再说。

    所以除了秋正和尤海被打断手脚塞进了临时打造的囚车。

    其余被俘的敌军浩浩荡荡的一大片,个个手无寸铁被铁骑包在中间,朝着徽州走的时候,每一个俘虏的脸色竟然还都挺平静。

    反正不会死,当俘虏也能吃饱,与其浑水摸鱼再起事端,不如老老实实地认命。

    被徐家军俘虏不丢人!

    这种坦然的被俘心态简直令人震惊。

    荣昌提心吊胆了一路,在临近城门时没忍住说:“将军,这些人未免也太乖了吧?”

    就真的一点儿都不反抗了?

    这么坦然的吗?

    徐璈淡淡地说:“因为他们知道,已经投降的人不会死。”

    荣昌难以置信地说:“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将军不打算杀他们?”

    “在知道我叫徐璈之后知道的。”

    徐璈忍受了荣昌自以为隐蔽的震惊错愕打量多日,此时干脆把话摊开了说:“我父亲曾被封为嘉兴侯,祖父曾是先太上皇亲封的振国一等公,告老后被人称一声老侯爷。”

    换句话说,徐璈出身于满门忠烈的徐家,是徐家正儿八经的高门世子爷。

    就算是荣昌不知道京都的世家脉络,荣昌也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京都徐家的悍然之名。

    徐家先祖曾在边疆苦守十八日,战至全军只剩下不足千人,尸首叠累起无边的长墙,也不曾让欲侵中原大地的狄人踏入城墙半步。

    徐家老爷子年轻时领兵迎敌追击超过千里大地,一度差点攻破敌方皇城。

    而嘉兴侯的大名,荣昌更是不陌生。

    毫不夸张地说,在嘉兴侯背负上叛国的罪名之前,半辈子都悍在边关的嘉兴侯威名简直是人尽皆知。

    上至七十岁的老朽,下至三五岁的幼童都能说得出嘉兴侯镇守边关,护中原百姓安宁的彪悍功绩。

    徐璈居然是已故嘉兴侯的儿子……

    荣昌咽了咽唾沫,小声说:“那他们知道将军出自徐家,就变得坦然的原因是……”

    对上荣昌认真好奇的眼神,徐璈被逗笑了。

    “因为自徐家先祖征战沙场的第一日起,就定下过不可违背的祖训。”

    “凡是徐家子孙沙场在外,不可无故虐杀俘虏,行军之处不可滋扰当地无辜百姓,军威为次,军纪为先。”

    徐家军之所以行过之处受百姓爱戴,在军中多年来威名不倒,靠的不光是抵御外敌的铁血,还有护下维弱的怜悯。

    不惧强敌,不伤弱者。

    越是锋锐的刀锋,就该越是懂得如何入鞘。

    徐璈年少时满腔只有伤人伤己的锐利,并不懂这样的怜悯为何。

    直到他站在了桑枝夏的身边,沾桑枝夏的光,被受过帮助的村民特意送来感谢的红枣鸡蛋,甚至是一把还沾着露水的鲜嫩野菜。

    直到那时,徐璈才意识到自己看似娇小柔弱的妻子内心何其强大,也突然领悟到了徐家祖训的真正用意。

    那才是徐家可荣耀百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