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墨入云霄 > 第61章 渝州府城(二)
    石墨趴在屋顶上看了看四周,见院子角落里有一棵树,那树长得很高大了,石墨想了想,正好可以借着树下爬去了。

    石墨小心的往院子角落的房顶走去,耳边就听见护卫的声音传来,“大家都精神点,好好看守院子,听见没有!”

    “于队长,放心吧!大家都精神着呢!”

    石墨觉得这院子里肯定有重要的东西,不然,田老爷不会派这么多护卫守着。既然是这样,石墨觉得她现在不能动,她得等,等这些护卫乏了,她在行动。

    远处传来梆,梆,梆的声音,这是打更人在报时,现在已经是一更天了。石墨听到护卫队的脚步声杂乱起来,这是开始巡查了。

    等到护卫们的脚步声逐渐停止了,石墨挪去了院墙的角落里,然后趁着一阵风刮过,飞身落到树上。

    石墨在树上仔细观察,护卫们都不在明处,不知道藏在哪里。石墨无奈,只得在树上等待,看看护卫们是从哪出来的。

    蹲在院子外面墙角的冬音和秋音听到敲更声,心里有些着急,小姐都进去这么长时间了,怎么现在还没有出来。但是院子里没有动静,说明小姐现在还是安全的。

    梆梆,梆梆,梆梆,打更人的声音再次响起,二更天了。

    这次石墨在树上看清楚了,护卫一共有八个人,每两人一组,开始巡查。院门口有四人,这院子角房里有四人。角房的门开着,正对着那间上锁的房门。

    石墨有些发愁,这怎么才能进去那间房。难不成她要把人都杀了?

    看着护卫们巡查了一遍就回去了,石墨抱着树枝就在想,她要怎么才能进去。就在这时,院门口突然传来声音,石墨听到护卫们恭敬的说,“田管家,您怎么来了?”

    “没事,我就过来看看,你们都警醒着点!”

    “是,您放心,我们都警醒着呢!”

    脚步声远去,有护卫小声说,“天天都这样盯着,给的钱不多,事还不少!”

    “行了,少说两句,小心被人听见!”

    三更过后,护卫们又巡查了一次,就又回了原来的岗位,石墨听到了打呼噜的声音,看来是有人睡觉了。

    石墨悄悄下了树,躲在阴影里,一点一点向锁着的房门靠近。

    石墨仔细听着声音,感觉还是有人醒着就没动。

    四更天,这次巡逻的只有三个护卫,这三个护卫也是哈欠连天,转了一圈,回去就没了动静。

    石墨决定赌一把,就拿出银针起身挪到那锁着锁的房门前,拿着银针开始开锁,只听哒的一声,锁开了,石墨觉得这声音在夜里格外的刺耳。

    石墨慢慢的把锁拿下来,揣进怀里,慢慢的推动房门,然后闪身进了房间把门关好。

    石墨按照记忆找到油灯的位置,摸到火石把油灯点亮,这才发现,这房间里没有窗户。

    石墨把油灯放到地上的隐蔽处,防止光线透过门缝让人发现屋里有人。借着微弱的灯光,石墨走到田老爷最后站的位置,她看到墙上有一幅画,她又仔细的凑近了看,发现,这画轴上挂着一根近乎透明的丝线。

    石墨把丝线拿下来,缠在自己的手上,避免丢失,又仔细检查了一下,没有其他发现,这才小心的掀起画轴,里面有一个小匣子。匣子上面还有一把锁。

    石墨把匣子拿到油灯处,用银针把匣子打开,看到里面有三封信,和一叠银票。石墨拿了一半的银票塞到怀里,看了看书信,有些好奇,就打开一封。

    石墨看完一封,又去看另外两封,看完之后,石墨这才明白,为什么这田老爷有钱了,他这是和军中人倒卖军粮。

    石墨把信放好,把匣子锁上,放回原位,又把丝线挂好,捂着油灯走到油灯原来的地方,然后快速的把自己的脚印处理了一下,吹灭油灯,闪身出了房间,从怀里摸出锁,把房门锁上。然后,快速的跑到树上,迅速的上了房顶,按照原路,去了后院。

    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睡着了,石墨很顺利的和冬音秋音汇合了。

    三人见面什么话都没说,直接就往栈的方向跑去。

    立春在栈外也等的心急,这马上就要五更天了,天色马上就要大亮了,怎么少主还没有回来。

    终于,立春看到了石墨她们三人的身影,什么话都没说,赶紧拉动窗口垂吊的绳子,让石墨顺着绳子回了栈的房间。

    等到石墨三人进了房间,立春学了一声鸟叫,很快,散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大家陆续回了房间,把窗户关好,立春这颗心才放了下来。

    石墨她们回到房间,就先把衣服换了下来,春音和夏音看到石墨放到桌子上的银票都瞪大了双眼,小姐这是去做贼了?

    石墨换好衣服,就开始坐下来数银票,这些银票面额都比较大,基本都是五百两和一千两的。石墨数了数,她这次拿了三万一千两。

    石墨看着手中银票觉得不对劲,这田老爷得卖多少粮食才能挣这么多银子啊?想到她看到的书信内容,当时她觉得这田老爷和军中有来往,就认为田老爷和军中勾结倒卖军粮,现在看来怕是不简单。想到鲁国大旱缺粮,石墨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这粮食怕是倒卖给了鲁国,不然,怎么能赚这么多银子?

    石墨决定天一亮就离开渝州府城。可是去哪还没有想好。如果回京城,石墨有些不甘心,但是如果一路往西她觉得这是自找苦吃,两个州府都在闹旱灾,她去干嘛?石墨想了想,就让春音去把立春叫来。

    立春听了石墨的话,明白石墨的意思了,就说,“小姐,不如我们出了渝州府城,往南或往北走,你觉得如何?”

    往南走,那目的地就是云州府了,石墨去过,不想再去,就说,“那我们出了渝州府城就往北走,北面我没去过,咱们去北面看看。”

    立春点头,对石墨说,“小姐,我们少两匹马,还需要去先买马。”

    石墨想了想说,“不用,把那两个最差的马车厢卖了,我们就赶着两辆车走。”

    天一亮,立春找到栈掌柜的问哪里能卖马车厢,那掌柜的一听,就表示他可以买下来,两人说了没一会儿就商定好,那两个马车厢就抵了石墨他们一众人在栈吃住的费用。另外,栈再给他们准备路上吃的干粮。

    成吧,反正也带不走,石墨就同意了。然后石墨他们就赶着两辆马车直往东城门驶去。

    出城,没有人拦着,两辆马车先后出了城,石墨松了口气,出来就好,就怕出不来。

    路上的难民现在比她们刚来的时候多了不少,石墨看着路上的难民,不禁皱起眉。现在京城里不知道有没有收到难民们的消息,这西州大旱这样的事都能瞒住,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这皇上登基这么久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小姐,这都中午了,我们找个地方歇歇脚吧,这马也走累了!”立春坐在车辕上对石墨说。

    “好,找个有阴凉的地方歇歇脚!”石墨同意了。

    到了阴凉处,石墨下了马车,出来透透气,然后就看到不远处的阴凉地上坐着两个人,一个带着半个面具的书生和一个小厮,两人身上的衣服看起来破破烂烂,估计是被抢了,不然不可能这么惨!

    石墨不去理会,这路上都是难民,要是论惨,这俩人还不算最惨的。

    立春拿出馒头,给众人一人发了一个,出来的早,大家都没有吃早饭。

    石墨吃着馒头,就见那小厮往她们这边走来,石墨估计是看到她们吃馒头这是过来想要口饭吃了,结果,那小厮走到近前,看到石墨就激动的大喊,“公子,公子,是墨小姐,是墨小姐!”

    石墨拿着馒头愣住了,她仔细看了看那小厮,她还真认识,是周公子的随从。看来,那戴着面具的不是别人,应该是文霄了。

    那戴着面具的公子听到小厮的喊声就往这边跑来,石墨看着跑到自己面前的人就说,“你们是谁?”

    周文霄把面具摘下来说,“是我,我是周文霄!”

    石墨看了看周文霄,就问,“你怎么搞的,你那额头上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大一片红斑?”

    周文霄听了石墨的话解释说,“我这不是为了出行方便吗?”

    石墨听了周文霄的话就嗯了一声,不再吭声了,自顾自的吃着自己的馒头。心里想,这周公子脑子有问题,本来没人注意他,这又是戴面具,又是整红斑,这是生怕别人记不住他吗?

    春音见自家小姐不说话,就给秋音使了一个眼色,秋音拿着馒头的手就停住了,悄悄的又把馒头放了回去。

    “那个,墨小姐,我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周文霄艰难的对石墨说,

    “嗯!”石墨嗯了一声,

    “那你能不能给我们两个馒头?”

    “能!”石墨低着头接着吃馒头。等她吃完了,这才对春音说,“春音,拿两个馒头给周公子!”

    春音看向秋音,秋音赶紧拿了两个馒头递给周文霄主仆二人。

    石墨接过春音递过来的水囊,刚喝了一口水,就听周文霄说,“能让我喝两口吗?”

    石墨拿着水囊看着周文霄,然后咕咚咕咚猛喝一顿,她喝完了,才把水囊递了周云霄。

    石墨休息了一会儿,立春领着两匹马吃了点草,又喂了点水,让马休息了一会,就又把马套在马车上准备继续赶路。

    周文霄看到立春套好马车,对石墨说,“墨小姐,我们主仆二人能跟着你吗?”

    石墨看向周文霄说,“恐怕不行。我不打算回京城,我们不同路!”

    “没关系,你去哪我去哪!我也没打算回京城。”周文霄恳切的说。

    石墨看着周文霄,这是赖上了,这给了馒头给了水,这还不走了?

    “小姐,后面来了一大批难民,我们赶紧走吧!”立风跑过来报信说。

    “难民有多少?”立春问,

    “看起来有一百多人,正往咱们这边走。”立风说。

    “那咱们赶紧上车离开这里!”石墨吩咐道。

    “墨小姐,那我们俩?”周文霄可怜巴巴的看着石墨上了马车。

    石墨觉得真是无语,自己好端端的歇个脚也能碰见周文霄,没办法,后面难民马上就到了,就说,“周文霄,你上我这辆马车,那个谁,你去坐后面那辆,快,我们得赶紧走!”

    周文霄一听,赶紧上了石墨这辆马车,他的小厮丝竹跑去了后面上了马车。

    立春赶紧驾着马车快跑,主要是难民们太疯狂了,能躲还是躲着点。

    立春赶着马车走到前方岔道口,就拐向北边,一路往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