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86章 定黄
    第186章定黄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放假了?还一放就是一个月。

    新都的工期本就挺赶的,后面每个月都有两万人轮休。

    现在再集体放假一个月,别说两年完工,三年能不能修好都不好说了。

    面对疑问,朱标给出了解释:

    “冬日寒冷,施工速度本就缓慢。若再赶上降雪,就要彻底停工。”

    “几十万人在这里无所事事,很容易生出事端,不如放假回家。”

    “这次集体放假,以后的轮休取消。”

    “诸位可以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是以后轮休,还是集体回家过新年。”

    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回家过年。

    中国人对年是非常重视的,但凡有选择,都会回家过年。

    官吏们见此也只能同意放假一个月。

    离家近、交通方便的,可以回家过年。

    离的远交通也不便的,可以留下看守工地。

    凡是看守工地的,朝廷发放一份过年补贴。

    消息一出,整个工地都陷入了一片欢腾。

    陈景恪却知道,朱标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在帮他推广剃发。

    朱橚那边进展缓慢,眼看在地方上的推广陷入困境。

    而洛阳这边,二十万军卒已经全部剃发,且接受了一个多月的防疫培训。

    已经娴熟掌握了防疫手册上的内容。

    此时给他们放假,就是让他们给家里人传授防疫知识。

    平时民间交流也很少的。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句谚语就是这么来的。

    但节日例外,尤其是过年这样的重大节日。

    百姓普遍会去集市售卖自己的商品,然后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哪怕是再穷,也会给家里添一点喜庆。

    说的心酸点,过年的时候,杨白劳还会给喜儿买一根新头绳呢。

    集市就是一个促进交流的场所。

    到时候这些剃了发的军户们,一起出现在集市上,将会给地方带去无与伦比的冲击力。

    官僚士绅们将再也无法阻止,剃发思想进入民间。

    不过这种事情全靠自觉可不行,最好让他们以任务的形式去完成。

    否则就浪费了朱标帮忙争取的机会。

    于是陈景恪又把将领们,召集到一起:

    “告诉将士们,回家之后一定要将防疫知识告诉家里人。”

    “明年复工之后,我会派人随机抽查。”

    “如果查到哪一家不知道,会有相应的处罚。”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你们能组织人,在当地集市上宣传一下防疫和剃发……”

    最后一句话才出口,陈景恪就知道多余这么一说。

    以这些将领的风格,肯定会强制摊牌。

    果不其然,会议结束后这些将领就给部下下令:

    回家后必须将防疫知识告诉家里人,家中男丁全都要剃短发。

    如果发现谁家没做到,回来重重处罚。

    不光要教自己的家人,逢集市还要去集市上做宣传。

    不过去集市上宣传比较麻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将会由总旗官负责组织。

    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共计五十人。

    五十名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即便不允许穿甲回去,手中只有一杆长矛,也不是地方宗族能动的了的。

    陈景恪虽然不喜欢这种强迫摊派,但也知道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况且很多时候革新必须强制推行,否则很容易陷入无休止内耗。

    二十万将士,分批次离开洛阳返回各自的新家。

    然后就是部分官吏和工匠。

    很快整座工地就空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个千户所的人看守。

    朱标是最后一批离开的,陈景恪和徐允恭也跟随他一起离开。

    他们没有直接回应天,而是乘船进入了黄河新河道。

    作为皇太子,朱标要趁这个机会,亲自巡视新河道。

    李祺和白英早就得到消息,早早在新河堤入口处等待,朱橚和方孝孺也在。

    众人登上船,白英负责介绍道:

    “为了稳妥起见,新河道现在只引入了三分之二的水量。”

    “还有三分之一的水量,继续沿着旧河道进入淮水。”

    “等到河堤被水浸透,所有的隐患都排除,再将所有的水都引入新河道。”

    “如此黄河改道工作就正式完成,旧河道就可以废弃了。”

    李祺插话道:“旧河道也不是完全无用,可以缩窄河道,作为连通黄河和淮水的漕渠使用。”

    朱标赞许的道:“李都尉倒是与景恪想到一起去了。”

    “当初他设计黄河改道计划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可以将旧河道改造成漕渠。”

    闻言,除了白英、徐允恭和李祺,其余人无不露出震惊之意。

    什么意思?黄河改道计划是陈景恪提出来的?

    朱橚震惊的道:“大哥,你说黄河改道计划是老师提出的?”

    朱标笑道:“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景恪可不只是医术高明,他的本事大着呢。”

    “有些事情现在还不方便让你们知道,伱们只需要知道,他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就可以了。”

    朱橚不可思议的说道:“老师,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啊。”

    陈景恪心下得意,面上装作淡定的道:

    “一点小小的建议罢了,不值一提。”

    “多赖陛下和殿下信任,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方孝孺先是惊讶,然后露出释然之色。

    确实,以陈景恪的才华,在宫里那么久岂能一点作为都没有。

    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肯定不只是黄河改道这一件事情。

    之所以没有传出风声,不过是陈景恪低调罢了。

    而且一直以来困惑他的几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陈景恪身为太孙伴读,凭什么能随意离开皇宫?

    还能组建算学小圈子,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

    凭什么敢不经皇帝允许,就擅自将头发给剃了,还要大张旗鼓的推广剃发。

    又凭什么能得到魏国公的青睐……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难道就因为他医术好?

    现在终于知道原因了。

    他还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之前骂人他都是收着的。

    就怕骂的太厉害,那些文官集体请愿罢免了他的官职。

    他倒不是舍不得官职,而是没了官身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现在好了,既然自家好友的后台这么硬,那还怕个啥。

    以后火力拉满,狠狠地骂那些腐儒。

    船队沿着新河堤顺流而下,沿途能看到许多百姓在开挖水渠。

    而且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到处都是。

    白英兴奋的道:“这是地方衙门组织百姓开挖水渠。”

    “现在将水渠修好,开春就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了。”

    “黄河沿岸千万亩旱田,都将变成上好的水浇田。”

    “明年河南、山东和北平南部(河北),就能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朝廷救济。”

    “三年之后,北方就可以重新变得富庶……”

    听到这番话,随行官员皆窃窃私语。

    黄河改道,从原本的风传,到最后的落实。

    其实大家心中都很担忧的,怕黄河失控,怕最后做了无用功。

    现在计划平稳落地,黄河改道顺利完成。

    是好是坏不用等几年后,只看冒着严寒还热火朝天,修水渠的百姓就能知道。

    此真乃万世之功也。

    一名官员心中一动,站出来大声说道:

    “人为使黄河改道造福万民,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此等壮举在我大明完成,皆赖陛下和殿下英明……”

    “天下万民,必将世世代代感念陛下和殿下恩德矣。”

    不少人心中懊悔,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怎么被他给抢先了。

    但嘴上却不敢慢,一起跟着说道:

    “陛下、殿下英明。”

    朱标笑了笑,说道:“真正应该感谢的是陈伴读和白郎中,以及所有为此付出汗水的人。”

    陈景恪趁机说道:“殿下,不若竖立一座碑,以纪念此次壮举。”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朱标也很是意动,左右看了看,说道:

    “也好,希直的文采最好,这碑文就由你来写吧。”

    方孝孺没有推辞,虽然修黄河没他的事儿,可如此盛事他岂能不参与一番。

    陈景恪又说道:“但‘黄河改道纪念碑’这几个字,一定要有殿下亲笔才行。”

    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该说什么,纷纷表示必须殿下亲笔。

    朱标知道他的意思,笑道:“你呀,也学会溜须拍马了。”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这是全体臣工的心意,请殿下顺应民意,莫要凉了人心啊。”

    其他人纷纷道:“是啊是啊。”

    朱标无奈的道:“真是拿你没办法,以后不许如此了啊。”

    陈景恪笑道:“是……那谁,还愣着做什么,快吧笔墨拿过来。”

    马上有内侍取来笔墨,朱标挥手写下了几个大字。

    不过不是什么‘黄河改道纪念碑’,而是‘定黄碑’三个字。

    “虽然知道是奢望,但我还是向苍天祈祷,从此黄河能再不起祸患。”

    众人自然又是一片马屁声,殿下宅心仁厚什么的。

    之后方孝孺又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碑文。

    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赞美了朱元璋和朱标,又表彰了陈景恪、白英、李祺等人的付出。

    竖碑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李祺这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去操办。

    顺着新河道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界。

    朱标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进入了大运河,准备南下返回应天。

    之前大运河山东段一直半通不通,究其原因还是北方缺水。

    少了黄河这个主要水源,靠零星的河流,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运河。

    前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用了永乐年间。

    朱棣派人修缮山东段。

    白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出仕,帮助朝廷成功修好了大运河。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橚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军户虽然是外来的,可他们都经历过军事训练,战斗力更强,也更加的团结。

    真要打起来,普通村子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些将士回家后,先是跑去查看了分配给自己的土地。

    每一户都是足额三百五十亩。

    都是上好的土地,只是因为无人耕种荒芜了。

    只要勤劳一些,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当地殷实人家。

    看到实打实的土地,将士们顿时就动力十足,对朝廷的忠诚度也是直接拉满。

    然后就热血沸腾的,投入到防疫宣传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