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499章 汤液经法
    《伤寒论》的方剂之所以被誉为祖方,是因为它们在中医方剂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张仲景对方剂的组成、药物的配伍以及加减化裁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确保了方剂的疗效。

    《伤寒论》的方剂具体体现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大法,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都是根据具体的病症和治疗原则精心设计的。经过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证实其疗效显著,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用。

    不仅提供了方剂,还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方剂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方剂都是在这些祖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伤寒论》的这些成就,使其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后世繁琐的方子,或者起名出戏相比,张仲景的方子名字也很简单。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名字就是药物组成。

    导致这种画风不一样的,依旧是因为经方的古朴。

    张仲景东汉人。

    但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可不一定就是东汉的方子,普遍认为,伤寒论里的方子来源于《汤液经》。

    “这种命名方式,不是古代人的习惯吗?”孟超凡好奇问道。

    这话说出来,就遭到了老唐跟老刘二人的鄙视。

    “这种直接用药物命名的方法,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的习惯,而实际上,根据四神命名,反而是《汤液经》里的习惯......”老刘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住嘴不说了。

    然而这却引起了西医教授孟超凡更大的兴趣,之前还是小瞧了这两个老梆子,虽然方子开的不咋地,但是这知识储备还是很广阔的。

    李介宾倒了倒酒,唉,这酒确实不错,没想到除了茅台之外,居然还有其他自己能喝下去的酒,可惜刚尝了尝味道,就没了。

    “《汤液经》中的小阴旦汤即黄芩汤,与《伤寒论》中的黄芩汤加生姜相似。”

    《伤寒论》与《汤液经》之间的关系是中医药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伤寒论》是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汤液经法》的。

    《汤液经法》被认为是商朝伊尹所著,也称为《伊尹汤液》,在梁代陶弘景之后失传。

    老刘点头道:“经过我的多年研究,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时,遵循了旧有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创立全新的理论。

    他依据《汤液经法》中的理论和方剂,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汤液经法》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都可以在《汤液经法》中找到原型,张仲景对方剂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老唐也说道:“只是在方剂的命名上,张仲景确实改变了方法,不再使用道家的命名方法,而是采用了以主要药物命名的方式,这对后世方剂的命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液经》中的方剂命名可能更多地保留了道家的特点,如“大青龙汤”、“小玄武汤”等,这些命名往往与道家的象天文和阵法有关。”

    “玄武汤?不是真武汤吗?”孟超凡好奇问道。

    两个老学究再次对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的解释道:“这是为了避讳!真武汤本为玄武,后来到了宋朝才改为真武。”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相似并不代表完全一样,这其中还是能看出张仲景对于方剂的改进与发挥的。

    《伤寒论》中的一些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等,都可以在《汤液经》中找到原型或相似的方剂。

    例如,《汤液经》中的小青龙汤主治的症状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相似,都是用于治疗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等症状。

    秦汉之法,与后世之法不一样,李介宾打量了在座的两个中医经典教授。

    一者黄帝内经。

    一者伤寒论。

    在玄幻修仙小说中,常常存在一个设定:远古时代的功法更为强大,上古时期的修士更为厉害。主角通常会继承某个非常古老的流派或得到古老传承,从而变得异常强大和令人敬畏。这种设定似乎也在中医小说中有所体现。

    在这些小说中,古老的功法被描绘得神秘而高深莫测,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它们可能是古代仙人所创,或者是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绝世秘籍。主角通过偶然的机遇获得了这些功法,开始踏上修炼之路,并逐渐领悟其中的奥秘。

    同样地,古老的修士们也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能力和境界。他们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拥有深厚的修为和丰富的经验。与现代的修士相比,他们更像是传奇中的人物,令人敬仰和向往。

    主角在这个世界里,以传承古老流派为自豪,凭借古老功法的独特优势,战胜各种敌人和困难。他们展现出的实力让人惊叹不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不过,对于读者来说,重要的是欣赏小说带来的奇幻体验,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考。虽然古老的功法和修士在小说中显得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一切都应该追求古老。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应当珍视并尊重过去的智慧,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如果有一天,有人幸运地穿越到了先秦时期,手中还握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部医学经典,那么他将成为这个时代医学界的无敌存在!这些珍贵的医书,就像是一把利剑,可以轻易地击败所有对手。无论是谁,只要敢挑战他,都会被他无情地吊起来打。就算是神医扁鹊在世,也要对你顶礼膜拜。

    如果有人带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穿越到唐朝,那么孙思邈这位药王的位置就要挪一挪了。因为这本医书中记载的方剂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配方,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说不定到时候孙思邈也要感慨一句:江南诸师敝扫自珍,可笑可叹。

    如果有人带着《医宗金鉴》这本书穿越到宋朝,进贡给官家,无耻一点,就说是自己写的。那么一个太医院院长的职位是跑不了了。凭借着这本医学巨著中的知识和经验,各地的人医生都会来求学,到时候你就是真的桃李满天下,到处都是给你建生祠的。

    医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每过一个世纪都会涌现出崭新的理论和技术。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能够传承千年并得以保留下来的,无疑是精华中的精华。

    在中国,伟大的人物层出不穷,对于外国人来说视为英雄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屡见不鲜,因此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人物并不特别突出。

    像光武帝刘秀这般帝王,已经是西方朱庇特一样的大帝了,然而在中国,以汉光武帝之英明,唐太宗之圣贤,也不过是第二梯队,在这之上,更有汉高祖明太祖之传奇。

    中医界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们更是如此,许多学习中医的人,或许自身的医术水平较为普通,但他们的眼界却高得离谱,常常开口闭口就是黄帝和仲景这样的医学大师。然而,又有多少一代名医,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呢?这其中的差距实在令人感叹。

    有人知道李可,却不知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张紫衣、刘民叔、李彦师、张剑秋、补晓岚、李继昌、徐小圃.....

    侯江红的老师是江育仁、而江育仁的老师是上海的徐小圃。

    李介宾脑海里滑过这一个个名字,可能很多中医一辈子的医术成就都比不上他们,但是却没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无他,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谁还认识钱学森呢(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