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错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1627崛起南海 > 1811.第1811章 港口工程
    第1811章港口工程

    大同江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是朝鲜半岛的第五大河流,因其河床较深又受到黄海潮水的影响,所以非常利于河道航运。其入海口附近的百里航道都可以顺利通行排水量在四千吨左右的大船。王汤姆选定这个地方作为海军在朝鲜的基地港口,一部分原因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水文条件。

    但在这个时代的大同江入海口附近却没有什么大的人口聚居点能够供应港口工程所需的大量劳动力,离此最近的平壤城,直线距离也有八十多里,而且王汤姆和钱天敦对于使用朝鲜民夫一事也有所保留,毕竟这是修军事基地,要说朝鲜人不趁机往里面掺沙子派间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关键设施的修建,王汤姆等人还是希望能让自己人来做——比如说从辽东本地弄回来的汉人。

    这些劳动力虽然不见得能在现阶段对海汉效忠,但工程结束之后可以将他们迁去别的地方安置,倒也不用太担心会泄漏军事机密,在将领们看来要远比大量启用朝鲜民夫要来得可靠。不过目前人口来源有限,只能主要依靠葡萄牙人在辽东海汉的劫掠行动来收罗汉人难民,因此当地虽然名义上已经开工了,但实际上也只有一千来号人,远远达不到工程计划的要求。好在海汉将领们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专门从军中调了一名行家去充当监工。

    高桥南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又回到工地上做监工,哪怕他心里很清楚这仅仅只是一个临时差事,但也还是让他有一种梦回十年前的错觉,不禁想起了当初在海汉苦役营里当工头的日子。

    高桥南能以战俘之身在海汉混出名堂,是因为先后遇到了两位贵人,一个是让他心甘情愿效忠一生的钱天敦,另一个便是当初在苦役营里给了他出头机会的任亮。而他当时也正是因为在苦役营里当工头期间表现优异,才会被任亮推荐从军,在军中得到了更好的机遇。

    不过对于高桥南而言,在苦役营那些不太美好的日子实在不是什么愉快的记忆,如果不是这次又领到了监工的差事,他几乎就快要忘记那段时光了。当然了,既然眼下这件差事是钱天敦交予他的任务,他肯定不会因为这些个人原因而有丝毫的懈怠。

    关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学识,高桥南其实知之不多,但他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几乎都是军事领域,比如修筑军港、城堡、堑壕、寨墙等等,基本上都能凑合着指挥一下相关的工程营建。不过他并没有系统地学过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所以还是看不太懂工程图纸,主要负责的还是人员调配和工地秩序,技术方面的问题仍然得交给专业人员来解决。

    高桥南在军中待了快十年时间,如今麾下指挥的独立团兵力远比这工地上的民夫多得多,在各种环境的战场上尚且能做到如臂指使,要安排这些民夫劳作自然不在话下。

    原本像这类港口工程如果是走正常的开发流程,从选址到出设计方案再到制定施工计划,所需的时日也不会太短,在几个月之内能开工都算是很快了。不过海汉手上掌握有后世的详细卫星图,对于大同江口这处地方的港口选址和修建规模,建设部都早早给出了明确的方案,选定这处地方之后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开工。

    值得庆幸的是,在施工地点附近便有一片石质根基的丘陵,可以就近采石,否则光是修建军港所需的石料,就算让目前这千余人全部投入到采石和运输上也依然还是不够用。

    朝鲜方面在金尚宪的努力调派之下,首批送来了八十多名建筑工匠和五百多民夫,高桥南根据指示,并没有让他们参加到修筑港口设施的工程中,而是安排他们去修建军队驻扎所需的营区和其他基础设施。

    对于上司的指示,高桥南是心领神会,知道为什么要安排朝鲜人去修建营房,所以对于主动来申请任务的朝鲜官员,他也很是气地保持着距离,并没有与对方过多地热络。虽说朝鲜目前是以盟国身份有求于海汉,但刺探军情这种事,并不只是在敌我双方之间才会发生,盟友之间同样也会有这类见不得光的勾当,而海汉也并不打算把家底都亮给朝鲜人看。保密等级最高的军港码头和武器库,高桥南是分别派出了一个连的人马前去镇守,以避免闲杂人等混入工地。

    除了劳动力之外,这么多人的生活补给也是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而朝鲜作为地主,也就不得不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物资供应任务。特别是食物,暂时有超过八成还得依赖于朝鲜提供。

    按照王汤姆构想的作战计划,在清军南下之前,海汉需要在这里完成入驻部队所需的前期配套工程,包括能够停靠威严级战舰在内的军用码头,驻扎独立团及海军部队的军营和配套设施,以及最为关键的部分——在驻地以北建起一道可靠防线,或许进入朝鲜的海汉军就得依靠这道防线来挡住南下的清军。

    海汉选的这块地在东西两侧各有一道河流向南注入大同江,而北侧两条河流之间最狭窄处仅有五六里宽,地形与辽东半岛的金州地峡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金州地峡两侧是渤海与黄海,而这处海汉选定的地方则是两条河流环抱。王汤姆当初选定这里的时候,就已经设想要将金州地峡的防御方式照搬过来,在驻地北侧建立防线,而东西两侧环抱的河流将会成为敌人难以跨越的天堑。

    当然了,要以独立团为主的陆军部队防御这么宽的战线,抵抗数万南下清军,这也并非一件简单任务。这场仗能不能打,很可能就要取决于前期能将防御工事修筑到什么程度。仅仅只是依靠壕沟铁网城墙这类的工事是不够的,王汤姆北上的时候来实地看过之后,便决意要在防线外部再挖出一道水渠,引入东西两侧的河水,充分利用这里的特殊地形来增强防御力度。

    不过留给海汉施工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充裕,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应该是不用想了。王汤姆的构想是依托于这条水渠,在这道防线上分段修建多个棱堡,再辅以其他的防御工事。但他的构想在建设部的专业人员那里依然还是碰了钉子,要修筑起王汤姆所要求的那种棱堡防线,至少需要三到四千人工作一年以上才行,而且期间可能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追加工程量,完工日期会比预计更为延后。无奈之下,王汤姆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先把水渠挖出来再说。

    挖水渠这件事自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当高桥南发现目前的劳动力远远不足以让多处工地同时动工,便向朝鲜官员提出要求,让他们加派民夫到北边去挖水渠,而且一开口便是要三千人,让负责与他接洽的朝鲜官员头疼不已。

    三千民夫倒是能凑出来,但从地方上征走这么多劳动力,很多地主大户、达官显贵也会受到影响,毕竟大部分的耕地都集中在这些人手里,把劳动力抽走之后,受影响程度最大的也是这些人。而负责经办此事的官员,所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就算硬着头皮去办,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办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能通过金尚宪的路子,从中央向地方上施压,强迫地方上服从安排。至于仍是不肯合作的,正好金尚宪最近在清理官场异己,直接把名字往本月治罪名单上填就是了。

    但虽然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能动用的关系也都动用了,这边的工程进度也还是因为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低下而无法达到海汉预期的要求。如果照此进度,王汤姆的舰队至少要在鸭绿江畔拖住清军六到八个月,这处新基地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

    如果按照前两年的作战节奏,入冬之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不再行动,那只要拖到冬季来临就行,但这种默契却未必能在朝鲜半岛继续保持下去。根据史料记载,清军入侵朝鲜就是在深冬季节,在正月期间一路势如破竹地南下打到汉江江畔,逼迫朝鲜朝廷投降。这就是表示天气并不会阻止清军入侵的行动,之所以以前会在辽东半岛与海汉休战,大概只是不想再无谓地派军队到海汉防线上送死罢了。

    目前海汉暂时还能依托于鸭绿江这道天堑阻挡清军的进攻势头,但如果王汤姆要主动放清军过境,历史上的场景很可能会真的出现,引火烧身的风险也是有的。

    但王汤姆又不愿放弃这个能令海汉收益最大化的方案,在与钱天敦反复沟通多次之后,钱天敦最终还是被他说服,决定要在鸭绿江畔赌上一把。

    六月初,在江华岛休整多日的安南舰队被分配了新的任务,前往辽东海岸与葡萄牙舰队会合,然后一起在辽东半岛执行袭扰作战,目标依然是以小型村镇为主,抢人口便是他们的优先任务。

    在过去数年中一直从大明边境掳掠人口的满人大概也想不到,风水轮流转,如今自己也成了别国掳掠人口的对象。而且对手是从海上发动进攻,比起陆上更加难以预料其来路,如果地方上没有足够的兵力还可能被对方吃掉,的确是有些防不胜防。

    而位于九连城的对峙局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清军在当地集结兵力的不断增加,终于开始有了一些蠢蠢欲动的迹象。就正如王汤姆最初所预计的那样,当清军主力在鸭绿江畔完成集结之后,他们不太可能在这里耽搁太长的时间,每多等一天就要多消耗大量物资,对于清国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摆在皇太极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主动退兵打消入侵朝鲜的念头,二是设法逼退海汉,抢占这个渡江点。前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是清国立国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光是备战就花了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不战而退完全不可接受,这不单是打脸的问题,来回调动数万军队的物资消耗和整个国家战略重心的倾斜,也需要一场油水丰厚的大胜仗来作为回报。

    而后者并非没有实现的希望,但极有可能得用惨烈的伤亡数字才能换来海汉的退兵,清军的统帅也一直没有下定这个决心。毕竟辽东的战败还历历在目,如果再在鸭绿江畔来上一次,那对于清国的国力都将是极大的挫伤。

    但某一天通过某种秘密渠道送至九连城的一封密信,却是让清军看到了局势转变的曙光。

    这封密信是来自清国在朝鲜境内收买的官员,内容十分劲爆,称因为海汉对援朝作战一事要价过高,朝鲜国王不愿顺从,两国的合作关系已经出现裂痕。海汉在大同江畔强行占领了一块土地,打算自行修建军事基地,而朝鲜国认为此举已经逾越了两国的关系,中断了对海汉的物资补给,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陷入了僵局。

    密信最后报告了一个让清军统帅十分心动的消息,海汉人决意要给不听话的朝鲜朝廷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可能会在近期撤离鸭绿江,让朝鲜独自对抗清军。

    如果密信中所说的情况真的出现,那对于清军来说无疑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要海汉人主动退出这个战场,朝鲜那点羸弱的武装部队根本就不被清军放在眼中。

    但清军对此也没有完全相信,毕竟征伐大计不能完全寄托在这种未经证实的消息上,该打的仗还是得一场一场地打下去。所以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清军反而是开始主动出击,攻打海汉在鸭绿江畔设立的武装据点。

    (本章完)